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能源超限战》连载152:大挑战、大机遇(十八)
来源: 陈思进      时间:2023-05-20 15:56:35

(思进注:因俄乌冲突,虽然一年多了,能源问题依然几乎每天刷屏,各类分析更是众说纷纭,注意到有些分析是事实的陈述、逻辑自洽;不过,好些判断则可能失之偏颇。恰好在近10年前由我策划,和庞忠甲先生合著的《能源超限战》(2016年06月01日出版)分析了能源问题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结论点出:“人与动物的差别不在于对工具的利用,更在于对能源的利用。一直以来,能源危机之说虚虚实实。石油和矿物燃料告罄有日,而新能源尤其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展,却使得当代能源危机成为一个伪命题”……现在看来毫不过时,那就从2022年07月06日开始,特选摘其中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资料图)

新世纪能源展望——中国之页

(接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对此给出了明确答复:目前,我国原油进出口结算货币与其他商品结算货币一样,没有任何特殊政策。

显然这是一则谣言,但有人称之为“先知式的预言”;并且指出,这个消息来自于一个美国人,反映了他们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恐惧和担忧”

这种恐惧和担忧事出有因。

越战之后,美国国际贸易逐渐出现逆差,上世纪70年代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维系“石油美元”以支持国际货币霸权地位成为美国的重要国策。

当前国际市场流通的“石油美元”达1.4至1.8万亿美元之巨,这些“石油美元”又以回流方式变成美国的国债、股票等证券资产,填补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使美国长期保持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下顺差的平衡。多年来,欧佩克的巨额石油美元与东亚国家出口型经济形成的大量商品美元一起支撑着美国的经济, 也由此构成了“石油美元—商品美元”这样一个稳固的资本流动封闭环,并深刻影响全球财富分配的流向。

美元这种国际化货币的巨大威力,不仅仅体现在石油定价权上。当前,全球市场,如石油、黄金、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无论是场内市场、场外市场,无论是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或衍生品市场,无论是布伦特原油(Brent)和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WTI),几乎全部以美元定价。美元汇率直接影响国际大宗商品标价,二者如同跷跷板游戏。

一旦“石油人民币”崛起,“石油美元”陨落,当然是“美元创立以来最为重要的一天”。

但这一切既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也不可能循环重复美式历史老路。

原油交易人民币结算是中国的期盼。人民币结算意味着不再有美元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支付出去的人民币必然会用来购买中国的商品,对实现双方贸易的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民币结算也将增加中国在能源贸易中的话语权。

目前,中国与伊朗、俄罗斯和尼日利亚等国在原油进出口领域的交易,有了“点对点”的结算尝试,但在国际社会中并没有普遍性,更称不上国际上的石油货币了。

人民币国际原油货币结算还有很长路要走。

前提和支撑

实现石油贸易和投资结算的人民币化,前提在于妥善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而一个国家的主权信用货币的国际化,归根到底需要有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资源贸易需求为支撑。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必经阶段有二:

第一阶段是人民币一定要成为全球贸易结算货币。在这个阶段,自由兑换尚非必要条件;可以通过开展货币互换和货币合作,逐步推进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进程。

第二阶段则是人民币成为国际性储备货币之一,除了应能自由兑换外,必要条件包括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要有足够大的规模,而且结构必须均衡。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在贸易和投资中人民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人民币交易量正在快速追赶亚洲影响力最大的货币--日元。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至本轮金融海啸的反复考验中,中国始终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信誉。但是中国目前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虽已接受IMF第八条款(实现经常账户下货币自由兑换,不施行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多种货币汇率),资本项目管制仍很严格,传统的严格管制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以及至今仍无自由兑换的时间表等,使人民币尚难迅速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货币。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互换是为国际化铺路的重要步骤。

货币互换是指互换双方协议可在必要之时,在一定规模内,以本国货币为抵押换取等额对方货币,向两地商业银行设于另一方的分支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通过货币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进口商品的费用。这样,在双边贸易中,出口企业可以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

表面上看,货币互换是一种央行间对等的货币相互拆借,但事实上,多为外国央行借入人民币用于与中国间的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中国的贸易伙伴认可了人民币的地位和稳定性,接受了人民币作为各方认可的结算货币甚至储备货币,从而给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带来了良好机遇。

尽管货币互换协议并不意味着完全自由兑换,却非常有利于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更重要

的角色,同时也将降低签约国在两边贸易活动中面临的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利于双边贸易的发展,也是朝着自由兑换迈出的重要一步。

受货币互换协议的鼓励,在中国和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以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将会越来越普遍。

2013年6月22日,英国和中国正式建立了货币互换安排,旨在为双边经贸往来提供支持,并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英国央行和中国央行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期限暂定为三年,额度上限为2000亿元人民币(合325亿美元)。这是中国和第一个G7国家(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和日本)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待续)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自行判断。内容或者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具体投资建议、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